瞭解臺灣常見的房屋類型
基於每個人居住環境的不同,對於出入口優化的辦法也各有不同。「門口出入走道」對於不同類型住宅有著不同的側重點,譬如:公寓需要與其他居民共享樓梯,但獨棟房舍則沒有,可是多出了門口可能會有的過道與長廊。
如果你還不是很熟悉這些房型,不妨趁現在認識一下。
集合式住宅
所謂「集合式住宅」係指有多個住宅單元,使用共同基地與共同空間及設備,或共同持分土地產權、公共設施的建築物。在台灣、香港、澳門、新加坡等人口密度高的地區,以及各國人口密集的都市區裡,經常可以看到這種類型的住宅。

台灣都會區多為集合式住宅 (Image: Henry & Co. via flickr)
- 公寓:一般在臺灣俗稱的公寓多指 4-5 層樓且沒有電梯的集合式住宅,屋齡也通常較大(建地珍貴,現在公寓型物件幾乎沒有建商開發);
- 華廈:建物樓層 10 層以下並擁有電梯的集合型住宅多被定義為華廈,比起大樓,這類型住宅比大樓少許多,屋齡則介於公寓與大樓之間;
- 大樓:樓層超過 10 層並擁有電梯,多配有中庭花園、地下停車場、警衛室、健身房、游泳池等公共設施,像是我們常說的 “社區大樓” 便為此類型物件。
獨立式住宅
獨立地權、獨立門牌號,通常出入口獨立設置,相對擁有較高自主權。
- 平房:樓層僅一層,屬最基本的建築形式;
- 排屋:由多棟相連三層或更多層房屋組成,相鄰的房屋間更用同一個牆壁;
- 別墅:泛指獨立地權的獨棟房舍,有前後院,多散佈在非人口集中處。
為家中的出入通道增添通行可能性
最常見的優化改變是確認出入通道至少一處為完整無障礙設計(獨立式住宅裡時常會有前後門),無論是否將階梯移除,至少應該規劃出輪椅可以自由出入的坡道,而集合式住宅的人來說僅需聚焦那一扇出入的門口即可。
- 門口、廊道至少足夠一台輪椅輕鬆地經過;
- 門口、廊道常時保持淨空;
- 將圓頭鎖門把更換為水平門把,確保年長者也能輕鬆開關;
- 門把高度調整至家庭年長成員腰部至胸口間,降低開關門需要的力氣,提高便利性;
- 地面有電線、電纜時,必須妥善整理於靠牆面地板;
- 時常導致年長成員絆倒的小型門口地墊須移除,大面積的長形地毯則確實鎖牢於地面;
- 更換廊道地面材質至防滑材質;若是集合式住宅則應取得管委會同意後施工更換或添增門口廊道大面積的防滑地墊。
臺階
當門口前有臺階時,便增添每一位家庭成員絆倒或跌倒的機率,但是對於年長者而言則會上升至 “危險” 等級。若臺階真的無法消除時,便有需要重新檢視並優化的需要。
- 臺階的寬度下限應至少為 90cm 寬,越寬越好;
- 臺階樓上、樓下二處地面應保持平整、防滑,並不堆放任何可能造成行走或絆倒的雜物;
- 全部臺階均應在左右兩側設置安全把手,無論這個階梯有幾梯;
- 臺階面最好為防滑材質,若是既有的階梯但非防滑材質,可額外加貼防滑橡膠增加使用者踩踏時的阻力;
- 臺階把手須比樓上、結束二處更長,讓家人能在改變姿勢前便有扶持處;
- 把手造型須為圓形,方便握持,最好在握持處有防滑設計;
- 遇有把手螺絲鬆脫時須立即修復,確保家人扶持時更安全;
- 增加照明於門口及外臺階時,須注意安裝位置避免造成額外陰影產生,增添眼力不佳的年長者視覺負擔。
如果你的規劃需要符合中華民國的規範,可參考《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第 167 條第 2 項目之相關規定。其中「出入口兩邊之地面 120cm 之範圍內應平整、堅硬、防滑,不得有高差,且坡度不得大於 1/50」規定則可用作設計或更新出入口臺階參考。
集合式住宅共用樓梯/電梯
對於集合式住宅居住者來說,許多設施須與其他居民一同使用,相對在處理高齡友善改造的過程時也較為瑣碎,因為不是一家同意便可以直接執行,仍須取得其他居民的同意。
公寓樓梯
公寓樓梯要做大幅度改造著實不容易,不只是要花不少金錢,溝通過程沒處理隨時傷了幾十年鄰居感情。公寓樓梯希望能在簡易條件下達到高齡友善的目標,其實不難,掌握「穩固」與「防滑」兩個條件即可。

公寓內樓梯要進行高齡友善須掌握穩固與防滑兩要點 (Image Credit: 喬王的幸福觀察筆記)
確保樓梯扶手穩固,加裝靠牆側扶手
不少公寓內共用樓梯呈現年久失修狀態,加以檢修並確保可穩固承受人體重量,並於靠牆壁處加裝扶手,確保上行與下行時都可提供樓內年長者使用樓梯時的穩定性。
增加臺階防滑力
公寓階梯因建築年齡多為數十年,當時的防滑觀念並不常見(當時也未受重視),所以樓梯地面多為不防滑材質。要增加阻力其實並不困難,市面有不少增加樓梯阻力(防滑)的商品,透過自己簡單施工便可達到目的:
- 止滑條
- 防滑膠條
- 防滑膠帶貼
公寓加裝電梯/樓梯升降椅
對於不算少數的公寓樓房年長居民來說,每天出入最辛苦之處莫過於須上下樓梯,每次過程都像是對於年長者肌耐力與關節狀態的大考驗。若能加裝電梯或樓梯升降椅,對於年長居民而言實是一大福音。
電梯加裝,除了必須確認公寓可供增建的法定空地允許額外增建電梯之外,更需完整整合居民同意。相關的討論,可透過《老舊公寓加裝電梯困難如何解》瞭解更多資訊。
相對電梯,樓梯升降椅的加裝門檻相對而言較小,當然使用的方式也不盡相同。
產品 | 價格 | 操作 | 安裝限制 |
---|---|---|---|
爬梯機 | 約 20 萬 | 他人 | 樓梯高度需在 20cm 以下,角度限制 35° |
升降椅 | 約 20-50 萬 | 獨立 | 設置軌道後樓梯淨寬 ≥75cm(北市 ≥85cm) |
升降機 | 約 200-400 萬 | 獨立 | 設置後直通樓梯於避難層開向屋外之出入口寬度 ≥120cm,須挖設機坑 |
獨立式住宅輪椅專用道/斜坡板
若預計更新改造的標的為獨立式住宅,那麼輪椅用道便能成為優化出入口時的重要指標,相對也是能最快呈現效果差異的辦法之一。
事實上,這類適當角度內的斜坡不單單只造福使用輪椅者,對於一般人也有著降低壓力的好處。
不過,設置輪椅專用道是一個需要專業知識技術的工程,非你我可透過 DIY 便完成的項目。好消息是,你可以先完成自我檢視的計畫,透過計畫瞭解實際使用者的需要,再向外找尋適合的商家提供產品服務。
規劃
在規劃輪椅用道裡的第一步,優先考量主要使用者日常慣用的輔具,如:輪椅、拐杖、助行器。再來,你必須預想家人的未來需求,越契合便在未來另外多花費用的機率越小。

規劃輪椅斜坡過道必須考量斜度與高度才能真正達到高齡友善目標 (Image Credit: Mobility With Love)
有一點比較重要的是,若輪椅用道在搭建或加裝後有可能影響到公眾空間時,須向當地政府詢問相關法規,以確保工程實施後又因法規而砍掉重練的窘境不會發生。
規劃輪椅斜坡過用道過程中不要漏掉將環境條件帶入考量,包括斜坡預計安裝的上下起始二處環境、坡道接觸地面後是否允許使用者可順利接軌一般使用者的動線等。U 型無障礙坡道是最常見的應用,但若沒有提供足夠的迴轉空間,往往會變成急轉彎的 V 型坡道,反而徒增困擾。
設計
在設計輪椅坡道時最重要的因素是坡道斜度(slope),因為這數值是架構在坡道啟始點距離地面的垂直高度和安裝環境允許的長度。在《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裡有關於坡道和坡度的明確規範:
- 坡道淨寬須為 ≥90cm;若將坡道完全取代階梯時,則坡道淨寬須為 ≥150cm;
- 坡度(高度與水平長度之比)不得大於 1/12;高低差小於 20cm 時,坡度可予放寬,但仍須在下表範圍內:
高低差 | ≤20cm | ≤5cm | ≤3cm |
---|---|---|---|
坡度 | 1:10 | 1:5 | 1:2 |
斜度之所以重要,因為它不僅代表使用者的舒適性和行動力,也同時會對施工預算產生必定的影響。
另外,如果條件允許且有需要,在坡道中加入中間平台(landing)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中間平台允許使用者在通過坡道中間時有個休息處,不會對於身體造成過大的壓力,無論是對輪椅使用者或推行自己的第二方均相同受用。
燈光照明
照明在日常生活裡能夠造成的差異性,隨著歲數增長而有著不同的重要比例 - 相同光源映入 65 歲者視網膜後僅餘下映入一名年輕成年人的 33%,而這樣的光亮在 85 歲時將只剩下 20%。當眼力退步後,正確的燈光設置才能補強眼力不足之處所造成的辨識不明。
獨立式住宅的出入口、廊道、與臺階,均應設置足夠的燈光照明,供家人在上下臺階與進出家門時更能 “所見即所得” 降低因為眼力不足而產生的跌倒發生機率。

燈光照明在銀髮宅改造中身負重要責任 (Image Credit: Henry & Co.)
集合式住宅,公寓和華廈相對需要注意。由於早期設置燈光多為滿足基礎照明,而不是針對眼力不佳者而設,所以若要提高在進入家門前行走的安全性,重新檢視燈光是一個相當有效的解決方案。
更換更亮燭光的燈泡
檢視燈光在入夜後無法照明的空間位置,如果僅可照亮少於 50% 之處,更強燭光燈泡更新能夠有效改善;請注意,照明不應造成任何的刺眼反應,應慎選不宜太亮或太暗的燭光。
強化照明密度
部份公寓公共樓梯間僅在住戶門口設置燈光,在樓層之間的平台則忽略了安全。可在樓層間平台加裝燈光,強化可視範圍;在臺階處可加裝間接光源,強化辨識度。
保全措施
如果將通用化設計概念置入到高齡友善計畫裡,「人身安全」絕對會是居家改造裡的第一基礎。對於選擇在家養老的年長者而言,除了設施優化以外,心裡對於安全擁有信心是必須的,包括了罪犯防治與對於居家災害或身體狀況的快速反應。

善用科技產品幫助年長者做好人身安全犯罪防治 (Image Credit: Henry & Co.)
對於獨居者而言,安全更是不允許退後一步的人生基礎:
- 於出入口處和廊道加裝自動感應燈
- 加強防盜門鎖和窗鎖
- 強化門框與門的結構
- 不開門便能觀察家門外狀態的貓眼/電眼
- 配戴智慧型手錶,讓子女隨時可監控年長成員生理狀態
由門口開始改造,滴水不漏
每一個人都會變老,趁著你仍能隨心所欲地行動時開始改變是最聰明的選擇,及早發現不足處及早做出改善。不單屋中空間需要有效提高安全係數,即便屬於內外連結橋樑的家門口廊道也做出對應改變,才可以讓包括你自己的每一位家人回家、出門都能安心出入。
由門口開始改造,打造滴水不漏的高安全熟齡宅。
如果你希望可以將這些知識帶在身上,老伴兒準備了 Print Ready 的《高齡友善銀髮宅改造指南》,填妥資料即可免費帶走;文件在 A4 尺寸下設計製作,列印閱讀也不會眼睛吃力。
看完這篇文章,別忘點擊螢幕上的「分享按鈕」把你所發現的精采內容與親友分享,一起打造更高齡友善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