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宅居家改造:臥室高齡友善指南

Share on e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twitter
如果你希望自己或家中成員能在邁入熟齡後依舊可留在家中和熟悉的社區裡生活,繼續與自己熟識的人保持互動,「在家養老」便是你尋找的解決方案,也就是 “盡可能保存並延長人們在家中及熟識社區裡的能力”。延展過程裡,每日睡眠之處「臥室」看似溫暖,但如果沒有精心調整,依舊有不少潛伏的危機。高齡友善銀髮宅裡,怎能缺少一間行動安心、安全萬分的臥房呢?

Table of Contents

高齡友善臥室的必要性

根據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簡稱 “社家署”)釋出的報告顯示老人居住型態有著改變的趨勢:

  • 年長者與子女居住的比例逐年下降,從 1986 年 70% 降到 2005 年 57%,足足少了約 13%;
  • 「僅與配偶同住」約為 22%,佔比重第二;
  • 佔比約在 11-14% 的「獨居」位居第三,僅為老人獨居住宅者最多者為都會區(新北市、臺北市及高雄市)。

若將這些數據與其他國家比較,不難發現「老人居住型態」會因民俗風情不同而有著迥異的表現。

在歐美,年長者「獨居」比例佔 26%,「僅與配偶同住」在歐洲為 43% 和美國 49%,二者明顯均高於台灣不少。即便對照同為亞洲的日本,也有不同的表現。在日本,年長者「和子女居住」的居住型態佔比雖與台灣趨近,但「獨居」在 2015 總務省人口普查裡卻創下有史以來的新高 - 佔比高達 32.5%!在年滿六十五歲以上者,男性每八人有一人、女性每五人有一人是過著獨居生活。

臺灣地區老人居住型態統計

臺灣地區老人居住型態統計 ◉ 點擊查看

如果「獨居」或「僅與配偶同住」將逐漸成為大宗型態,不希望親手將自己或年長者送去在住機構養老,現在便為未來養老時期做好調整、將住家改造為養老準備,才能創造充份的環境條件。

即便先進如美國,國內住宅符合養老條件者仍寥寥可數。根據資深住宅管家 Rodney Harrell 在 Forbes 上的一篇內容顯示,全美有超過一億的住宅單位,但卻僅有 1% 具備養老條件、將住宅環境調整為高齡友善。這份內容的評價準則,認為一個高齡友善銀髮宅應具備三個條件:

  1. 安全
  2. 舒適
  3. 跨不同歲數階段的空間行動力

事實上,改造住家並不困難(當然,基礎預算免不了),只要你有心並遵循老伴兒提供的資訊,一定能夠完善自己的住所。

休憩舒適與行動安全是居家改造的重點,如何降低「臥室」內會發生的潛在危害與增加空間內的便利性在整個居家改造計畫裡常常被置為末端,但是我們在臥房空間裡的行動可不少:睡覺、出門準備、化妝著裝(如果沒有置衣間或梳妝間)等。

既然銀髮友善改造著眼未來,那麼最差的狀況會是什麼?有可能是:

  • 時間長的感冒
  • 嚴重受傷
  • 眼視範圍完全模糊
  • 四肢癱瘓

這些最糟的情況想來可怕,但「計畫」存在目的便是為最好與最壞的情況均做好準備,才能將在家養老時安全性和舒適度提前實現。所有家中的空間均應如此,何況是我們開始每一天的臥室呢?

當臥室不在一樓時

如果你預計改造的住宅是獨立式住宅時,睡房常常被設置在二樓以上的位置。然而,最好年長者臥室能被設置在無需踩踏較高風險的樓梯便可進入的一樓,因為沒有人能夠確認將來拐杖、輪椅、助行器不會出現在生活中。

如果不行,二樓以上的獨立式住宅對於需要額外支撐幫助的個體而言,便存在不小的挑戰。這時,降低風險的對策便必須被執行。

若要讓年長者可以如年輕時候自由穿梭在家中各樓層裡而沒有壓力,最好的解決方案非「樓梯升降椅」莫屬,對於樓層移動有困難的人幫助不少,包括:

  • 平衡感不佳
  • 膝蓋或背部問題
  • 心臟或肺臟問題

不過,這些升降器會因產品種類而有不同的強項表現,仍應視實際需求而定。舉例來說,有些人可能因背部或膝蓋問題而無法彎腰或將腳彎曲,那麼可能更需要是具平台設計的多功能升降椅,而非僅能乘坐的產品。部份產品採單椅設計,省去腳部擺放處以節省空間,但對於腿部肌力不足者相對便不適合。

無論是哪一種形式的樓梯升降椅,都是為了創造高齡友善銀髮宅空間而存在。在選購之前,多花一點時間約訪廠商實際瞭解產品特色與優劣勢,絕對是值得投資的事情。

另外,除了廠商會告知的特色以外,諸如安裝要求(現場環境)、調整細節、軌道形式、甚至機器控制的設計(是否容易混淆)可在決定之前進一步體驗,才能夠真正體會哪一家廠商提供的產品最適合自己與家人。

 

 

臺灣的樓梯升降椅廠商多可因地制宜、提供客製化服務,打造最適合住宅的樓層移動辦法。多問與比較,是每一位希望能創造更銀髮友善環境的人不可避免的功課。

臥室安全提昇

當你完成前述一樓臥房設置或多樓層移動解決方案的規劃後,接下來便是聚焦在一天中佔去不少時間身處其中的臥室安全提昇。

我們在《老人跌倒後遺症與嚴重性》中裡看到了在臺灣:

老人跌倒率 16.5%,每 6 人便有 1 人跌倒

這是一個超乎你我想像的高比率。有鑑於此,將睡房改造成為更安全的臥房,將有效幫助到自己與家人更能獨立、也更可降低有可能造成生命危害的意外發生率。

清理調整那些不必要的雜物或錯誤放置的家具,讓移動能夠更安全輕鬆。

其中一點常常被忽略,就是地毯與地墊。如果臥室中有地毯,必須確認每一個角落必須被安穩固定,確保沒有任何因固定鬆動而有的隆起;若檢查期間發現有破洞或破損,應進行修補或更換。如果是較小面積的地墊,最好是將之丟棄,因為對於眼力、肌力不佳的人而言是不小的潛在跌倒因子。

規劃期間,想想以下這些關鍵性的問題:

  • 臥房出入口到最近的衛浴空間是否動線明確淨空?
  • 睡房內所有窗戶玻璃是否都穩固牢靠?
  • 患有關節炎或手力不佳的家人是否能輕鬆開關臥室窗戶?
  • 所有臥室內家具設施是否被安裝妥善牢靠,避免家具產生倒下或跌落的機會?
  • 平日常用的物品是否可以輕易取得?
  • 電器(包括需用電的醫療設備)是否被妥善放置,並整理好其電線不致讓家人跌倒?

如果因為身體狀態而須有醫療設備在臥室內,切記務必遵守相關的保存指示進行安放,尤其是攸關具有急迫性如供氧器等設備,應距離其他熱源至少 100cm 以上才能確保需要時如預期工作。

熟齡友善改造指南
小預算大改變,從觀念開始。免費指南,開放下載

床鋪進階與周遭安全升級

既然稱為 “臥室”,其核心設施自然是「床鋪」。根據康健雜誌的調查,超過 25% 臺灣人覺得自己睡眠不足;另一份統計則顯示,將近 80% 臺灣人曾有過睡眠困擾。換言之,多數臺灣人睡眠品質不好、甚至不易入眠。

影響睡眠品質的因素很多,床是其中一大因子。平均而言,人一輩子有 1/3 時間在睡覺,若無法做到輕鬆入眠或優良睡眠品質,將帶給年長者身心靈更大的負擔。

床鋪進階

人的睡眠習慣並非一生相同,會隨時間(年齡)產生改變。如果你發現躺床上後許久未能入眠(根據台大醫師表示,三十分鐘內入眠仍處正常範圍)、或即便睡著也很容易醒,那麼你應該開始為自己與年長家庭成員思考如何將睡眠品質提昇。

拜科技所賜,可調式機能床問世

拜科技所賜,可調式機能床問世 (Image: The Cloud Reviewer)

基於這個理由,不妨想想將床鋪進行汰換至一張更適在家養老目的的新床納入臥室改造計畫當中。拜科技所賜,現在我們有了一個可以達到幾乎客製睡眠姿勢的產品 - 可調式機能床。這類產品可以提供床架高度調整和床鋪角度調整(頭、腳)功能,甚至有一些進階產品還帶按摩功能。對於不易入眠的人而言,無疑是一大福音。

床鋪周遭安全升級

當然,如果現在的床鋪就足以令你或年長成員安心入睡,並可以提供一個舒適睡眠品質,更新汰換就不是必要的動作,應該注意的則是將周邊安全性進行提高,包括在下床處增加妥善固定安裝的防跌地墊、或於床底安裝動作感應式燈光下床時便提供必須的照明,都是應該開始思考的提昇方案。

最重要的,如其它篇章所提及 -「加裝安全把手是最顯而易見的安全係數提昇對策」。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床鋪周遭:

加裝安全把手能同時提供安全感與站立行走的信心

在床鋪邊,你可以應用的扶手類型有:

挑選預備加裝於床邊的把手類型時,記得:

  • 床邊安全把手可以有效防止睡眠者因滾床而跌落床下;
  • 輔助用把手目的是在睡眠者上、下床時提供額外的穩定與平衡;
  • 若床靠牆置放,可考慮於牆面處加裝防撞軟包/牆圍軟墊。

浪漫不是重點

除了前面提到的更換床鋪與安裝把手外,使用的床罩也應有所講究。床罩不應有長至地板的狀態,因為雙腳很有可能因為這些 “浪漫裝飾” 而滑倒或絆倒。如果過長,理應收折進至床鋪下,才能有效防治意外發生。

這是床離地最好的距離

有不少人會對 “究竟床離地多少是最好的距離?” 感到好奇?老伴兒在這裡提供一個比較簡單快速的辨別方式:

坐下時,床面距離地面不應多於 60 公分

當然,這數據仍應以實際使用者身材為依歸,但是一個可以快速檢視的通則,供你參考。

固定家具

準備在家養老計畫時,「家具」是你不能遺漏的臥房高齡友善改造調整重點。隨著年齡改變,原本安全慣用的家具有時會變成製造危險的兇手。

舉例來說,部份家庭會因美觀或空間關係將書架設於床邊,但如果這個書架事實上僅是靠牆放置而沒有額外以螺絲鐵釘鎖入牆壁加強固定,那麼失去平衡時你或家人要以這個書架作為扶持點時,會發生什麼事情?不是壓傷,就是更嚴重的跌傷。

 

 

為了避免任何這樣的意外發生,將臥室內家具以螺絲或鐵釘加強固定,才能真正提昇安全係數。

臥房裡的地板

最好的臥室地板可以最小化跌倒或被意外移動的情況發生機率,卻不增加使用輪椅或助行器時的困難度,同時兼具容易清潔特性,才能真正提供在家養老時的獨立性。

要記得:現在所做的每一個計畫都是為了未來做好準備

挑選地板材質時,不少因素會左右著我們的決定,包括了預算、裝潢風格、現處養老階段狀態與肢體上的障礙(如果有)。這裡簡單列出一些市面常見材質的優劣,讓你能夠在重新選擇時擁有客觀的條件比較。

硬木地板

此材質最為人津津樂道之處莫過於這類材質帶給空間裡的美感,但是往往會因為使用時間受濕氣或不小心潑濺的水份而逐漸損壞。在沒有特殊加工的情況下,硬木地板相對容易因濕滑而在上面跌倒。

硬木地板

硬木地板 (Image: Hardwood Giant)

如果目前臥室地板為此材質、或準備選擇此材質為更新後的地面,透過加貼防滑膠條能夠透過增加阻力而降低跌倒發生。另外,你也應該注意不要使用小面積地墊。

耐磨木地板

這是一種用作替代傳統實木地板而生的材質。相對實木地板,耐磨木地板更加抗磨損,也更易清潔,而且有時會比實木地板的工程施作更為便宜(依舊得視你的委任對象定價而定)。不過,此材質地面與實木地板相同,依舊有著相對容易跌倒的風險存在。

磁磚

多數在臺灣的住宅裡多舖設磁磚,從磨石磁磚到一般地磚都是其代表。好處是容易清潔,不過地面容易因水滴造成濕滑情況,而且跌倒時的傷害比木地板還要更大。近期已有不少品牌推出防滑磁磚,不僅保留原有產品優點,同時提增了阻力,不過增加阻力後的副作用便是久站於其上時的不適感會比較明顯。

訂閱老伴兒電子報
帶給你最有立場、有深度的資訊內容

地毯

乍看下,地毯好像解決了所有問題 - 防滑、又能緩衝跌倒時的重力,但是此材質有著自己的挑戰。地毯對於使用助行器、拐杖、或是其它助行工具的家庭成員而言並不理想,同時地毯纖維也容易將過敏原(像臺灣如此潮溼處尤甚)隱藏於其中,跌倒風險降低卻提高了呼吸道感染或其它過敏現象發生的可能。

軟木地板

對比其它地面,較少人選擇軟木地板,但此材質卻在磁磚和地毯之間找到相對安全的平衡點,既容易清潔、也提供了一個跌倒發生時較好的緩衝環境。另外,軟木原生狀態便防滑,對於防滑安全相當需要的高齡友善計畫來講是很好的舖設對象。

軟木地板易清潔,也較不會太硬

軟木地板易清潔,也較不會太硬 (Image: Underfoot Floors)

不過,世事無完美,此材質並不耐磨,而且對於水份而言反應會快過於硬木與耐磨木地板許多,只要沒有當下清潔很快便會損毀。因此,在裝潢界裡對此材質有著 “地板裡的 LV 材質” 之別稱,不僅入手價格高出不少,同時維護工作也相當講究。

燈光照明

在臥室裡的照明,對於任何想在家養老的人而言是相當關鍵的條件。當照明設置正確時,將能提供安全感及健康輔助,當然主觀美感上的愉悅也是必定的。

美國照明研究中心(Lighting Research Center,LRC)發展出了一系列對 “大人樣” 銀髮族和他們家庭應如何設定燈光的指導原則,當然,其中自然對於高齡友善臥室的燈光也進行了清楚的定義,讓我們能有更明確的遵循方向。

提昇環境燈與工作燈的照明度

不熟悉燈光用語的人可能會對於「環境燈」和「工作燈」這兩個詞語稍稍陌生,下面是我們提供的簡釋:

  • 環境燈 - 一般頭上的普遍照明,例:臥室燈、客廳主燈
  • 工作燈 - 強化特別行為時明亮度的燈光,例:閱讀桌燈、梳妝台燈

臥室理想環境光應該不難掌握,只要不會造成多重陰影又可清楚辨識家具物品位置即可(須依實際年長者視力判定)。

適當工作燈能有效幫助工作進行

適當工作燈能有效幫助工作進行 (Image: Posturite)

在臥室的工作燈上,可以追加一些設施提增年長者的舒適度與安全性,例如:如有睡前閱讀習慣,可以在床頭櫃或床頭牆面上加裝搖臂式燈光;理想位置是約與平時閱讀姿勢時的眼睛同高,如此燈光既不會造成眼睛疲勞,也不會阻礙閱讀。

降低炫光

過量照明,其實與光亮不足所造成的傷害無異。檢視臥房內是否會有因反射產生的炫光可能造成眼睛不適、或由房外進入睡房內時造成短暫不清,將光源角度調整或移除反射物品,盡可能杜絕炫光。

增加對比、改善色彩感知

視野,在老年階段裡變得相當不同。對於過遠或過近的閱讀,需要更長時間適應;對於色彩感知度,也不斷下降,透過提高室內螢光燈照明度可以在此狀況上獲得明顯改善。這樣的差異,在挑選衣服或彩色印刷讀物時會特別顯著。

平衡照明度

當臥室內的明亮處於不平衡時、一邊過亮而另一處又太暗時,很容易造成炫光或更長的光源適應時間,以致影響到行走安全(多數人不會等到眼睛適應再開始行動)。要改善,僅須平衡兩處不同的照明度便能達到目的。如果你是一個相當在意科學性數據的人,市面數百元售價的測光器便是你想要找尋的小幫手。

除了前述幾項來自 LRC 的建議外,另外提供幾種可以提昇安全性、便利度的設施:

  1. 觸碰式床邊燈光
  2. 翹板式燈光開關
  3. 感應式夜燈
  4. 淺色牆壁顏色降低燈光照於物體上產生的陰影

杜絕 3C 科技產品不必要的潛在危險因子

當科技產品已逐漸成為生活裡的必需品時,隨之而來的是那些可能造成絆倒的電線。將這些電線透過束線或理線器整理後,避開於時常走動的動線上,便可免除此類困擾。理線時,若發現有破損處,應送回原廠維修或自行 DIY 更換(如果會的話,自行處理即可),千萬不要僅單純用防水膠帶貼黏便了事,徒增引發火災的困擾。

 

 

如果有翻修整個房間的打算,不妨與設計師或水電工程師傅討論:

  • 電器纜線集中管理 - 如何透過暗管集中管理或透過電線壓條提增安全,並考量到損壞時置換的便利;
  • 插座位置調整至適當位置 - 以自己或年長者無需彎腰或蹲低為原則;最好能將坐輪椅時需要的高度一併考量。

另外,現在的科技多與網路脫不了干係,那麼便須考量如何穩定於臥室中的 Wi-Fi 訊號。這麼做的目的不是為了能夠讓房間使用者便於上網發 LINE 道早安,而是智慧助理這類聯網產品隨科技進步越發興盛,在沒有網路連線或聯網品質低下的環境下並無法給予最好的幫助,所以最好能趁此一機會同時加強此房間的 Wi-Fi 訊號。

電話

通訊對於一般人很重要,對年長者更是如此。在這間臥室裡的床鋪邊應該有一支傳統座機,並確認你買的機型撥號鍵夠大且上面印刷的字可以被明顯辨識。

字級夠大才能被快速辨識的電話按鍵

字級夠大才能被快速辨識的電話按鍵 (Image: linkman group)

為何非得要是 “傳統座機電話”?- 一旦遇有停電時間很長,諸如無線電話的非傳統話機通常也已經無法撥出。

現在,任何一支傳統電話都支援電話簿功能與快速撥出功能,所以這支電話上應該將家人、朋友、甚至可能會用到的號碼儲存其中,以備不時之需。這些電話最好可以每 4-6 個月便進行一次更新確認,以確保所有號碼依舊有效並在使用中。

另外,應該在臥室內書架或梳妝台上某處將這些電話以紙本形式保存於顯眼處,供年長者在不熟悉話機操作下仍能撥打電話。

衣櫃

相信不少人希望即便是養老階段也能活出自己的品味(這也是為何老伴兒堅持推廣 “熟齡時尚鉑金生活” 的理由),那麼總免不了有那麼一處是完全屬於自己的獨立空間,挑挑想要的服裝與配件、透過穿搭表束自己今天的心情。

如果要在熟齡階段也能擁有如此令人激賞的生活態度,那麼在臥室裡有一個符合高齡友善原則的衣櫃便絕對不會令自己失望:

  • 充份照明
  • 走近即用
  • 收納方便

位置與空間

調整衣櫃時,確認收納用抽屜沒有被設置在過高或太低之位置,讓使用者取物時可以不用改變身體太大姿勢或借助其它工具便能完成。

如果衣櫃門打開時並沒法全開、或不能讓輪椅使用者進入到衣櫃前方輕鬆取得需要的衣物時,那麼衣櫃的位置便需要重新調整,確保此處有足夠的空間供輪椅或其它助行工具可停駐,讓使用者能隨心所欲取得自己需要的衣物配件。

照明及映射

燈光在衣櫃處更顯重要:如何在陰影中或過亮照明裡讓眼力不佳的家族成員能夠明辨衣物的顏色或尺寸?將照明調整至適當明暗,便能有效提供良好的選擇環境。常常被忽略照明度的整體照明環境燈應該調整至亮度適中,而為工作位置提供更多光源的工作燈則應確保不會造成對眼睛造成額外負擔的炫光。

加入燈光於衣櫃內有助年長者挑選

加入燈光於衣櫃內有助年長者挑選 (Image: malgezot)

感應式燈具在衣櫃處能起到很好作用 - 開門時便自動開啟、關門後則自動關閉,無需再刻意開關的貼心設計對於年長使用者來說是再方便不過的設置。

為增添便利性,如果房中沒有穿衣鏡,那麼衣櫃門板內或外是不錯可以加設鏡子之處,既省空間也提供使用者更快看見自己穿搭後的實際呈現。

升級與改進

如果你發現家中衣櫃無法調整至符合前述銀髮友善原則或過於老舊而決定索性更換,挑選時不妨將這些條件納入考量清單中:

  • 選擇拉門式取代對開式,節省空間也提供更加使用者友善的開關方式;
  • 把手不可選擇隱藏式設計或嵌入式門把,易造成指力不佳時的使用困擾;
  • 把手或拉桿位置必須確認於即便在沒有身體姿勢下也可觸及位置;
  • 收納抽屜有可調位置設計者為佳,保留因應未來不同身體狀態而可做出位置調整。

用戶習慣最重要

最後,切記要確保衣櫃周邊沒有堆放任何雜物,並千萬不可在衣櫥頂端放置大型或過重物品 - 凌亂時容易造成額外的時間浪費和不必要的跌倒機率;置放於衣櫥頂部的過重物品,則容易在意外發生時掉落造成更嚴重的傷害(尤其臺灣地震又多)。

配件與細節

前面講述了不少我們稱為 “硬式安全” 的設施與調整,現在讓我們將目光聚焦到一些貼心細節,幫助自己或家中年長成員擁有更私人的空間細節。

有效的整理

首先,從「整理」開始是必要的作為,尤其是在安全考量基礎之上。這裡要稍作解釋:整理不是目的將空間變得空無一物,而是要持去蕪存菁的想法進行斷捨離,畢竟空間對於養老的過程裡同時也意味著必要的安全性。

舉例來說,有一些人會習慣在床頭櫃放上家人相片數張。這樣的習慣沒有不好,但張數應被控制在 1-2 張,其餘的相片可收納進至相本中,並加以掃描儲存至智能手機裡。

如果房間裡有時鐘,應確保這時鐘在床上也能清楚閱讀指針和數字;若是數位時鐘,那麼確保字級夠大。

時鐘的顯示應可清楚辨別

時鐘的顯示應可清楚辨別 (Image: Inspire Uplift)

床鋪上應保持乾淨整潔,若使用者習慣使用枕頭和抱枕,也別讓床上被過多的枕頭或抱枕佔滿。試想:睡著後不經意撥落至地面的枕頭抱枕,不僅衛生有慮,而且在地面的枕頭可是會造成剛從睡夢中的腦袋還沒反應注意便已經因為踩踏在上面而造成摔倒。

增添便利

在增添實用便利性上,不妨考慮汰換臥室傳統窗戶為帶遙控器的電動窗戶,讓自己與家人可以輕鬆從床上或任何房內一個角落便可控制開關,提高安全性與便利性。這樣的控制權,對於生理正面臨不適的人而言,是一個相對有幫助的設定,不會受限於生理上的障礙而產生危險。

如果臥室常受太陽直照,建議應加裝窗簾或百夜窗,讓睡眠品質提高、也強化身處其中時的安全感。

提昇舒適因子

「白噪音」可創造理想的睡眠環境,提供臥室使用者更好的睡眠品質。可別看見 “噪音” 二字便立即投以異樣眼光,事實上白噪音(white noise)在研究裡被發現可以有助睡眠品質。「白噪音」的簡單定義是:

睡眠環境中的一段背景聲音頻率,在可聽範圍 0-20kHz 低分貝的規律呈現

這麼說或許有點模糊,下面列舉一些實際白噪音案例,讓你更快感受 White Noise 真面目:

  • 收音機空白頻道雜訊聲
  • 小溪流水聲
  • 電風扇或冷氣空調固定頻率的運轉聲

 

 

美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研究團隊指出,輕微的噪音與腦波同步時,可以顯著改善老人的睡眠品質,並提升記憶力。這篇研究發表於《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期刊中,有興趣的人可點擊前面期刊名稱閱讀。

提昇臥房安全舒適,就是做好銀髮族健康管理

不少報章雜誌已報導過睡眠品質與壽命之間的關係,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睡眠研究中心主任 Jerry Siegel 博士更指出睡眠對於人類的關鍵性:

睡眠的作用可能是在生物活動不再有益的時間段,通過優化時間使用及降低能量用量而提高行為效率

睡眠本身可能並非一種生物學需求,而是在進化過程中產生的提高生產力的一種行為。換言之,當睡眠品質越好,日間活動一定能獲得更亮眼的表現,年長者自然也會隨著各種行為表現出色而增加更多自信心。

兼顧安全與便利的改造計畫,才有可能為在家養老提供可被實踐的規劃,並兼顧舒適性、甚至是生產力。打造高齡友善住宅環境,不僅要有觀察力,創造舒適性的軟性感知也是必須的要件。相信掌握本文的內容,要打造一個舒適安全的臥室環境,自然不是太困難的目標。

如果你希望可以將這些知識帶在身上,老伴兒準備了 Print Ready 的《高齡友善銀髮宅改造指南》,填妥資料即可免費帶走;文件在 A4 尺寸下設計製作,列印閱讀也不會眼睛吃力。

看完這篇文章,別忘點擊螢幕上的「分享按鈕」把你所發現的精采內容與親友分享,一起打造更高齡友善的生活環境。

4.7 3 票選
Article Rating
關注
Notify of
guest
2 Comments
最舊
最新 最多票選
Inline Feedbacks
查看全部留言
Share on e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