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族腳部保養好,退休養老生活沒煩惱
「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可不是什麼來自足部按摩的說法。事實上,腳部組構的精密遠遠超乎你我想像。

潘懷宗醫師《健康生活,你做對了嗎?》
由潘懷宗醫師所著《健康生活,你做對了嗎?》一書便有將腳部精密程度拆解為各種更細部的說明:
- 26 塊骨頭
- 35 個關節
- 100 多條韌帶
- 數不清的神經和血管
而在中醫裡,更有人體兩大經絡分別起止於腳部的醫理:
- 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足三陰經)均起自於足部
- 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足三陽經)均止於足部
前述的資訊在《看腳知道有沒有老:15 個腳部反應的衰老化訊號現象你中幾個?》裡有更詳述的說明,需要更多資訊的朋友可以點擊前往閱讀。如果用一般人比較容易瞭解的方式說明,簡單而言就是:
不良於行的狀態下,人體將衍生更多心理及生理問題
如果你希望自身的養老日子更自在、或盼幫助家中長者可以在晚年時間更輕鬆,那麼從常見的腳部問題或疾病開始瞭解健康促進的保養知識,是勢在必行的其中一個必要性環節。
9 個常見的老人腳部問題與原因
接下來,老伴兒將列舉 10 個常見的老人腳部問題與原因,讓你能夠更充份瞭解。腳部時常是身體的重要反映部位,所以當有某些特定疾病時也會引發相關問題,但因範圍過於廣泛,這裡列舉的問題將聚焦在常見的年長者足部問題,而非以 “腳部問題大全” 角度方向編寫。
常見腳部問題 1、腳癬
又作足癬或香港腳,發作處常是腳趾之間,為常見的傳染性皮膚病。患部會有不舒服、脫皮、發癢、甚至疼痛現象;少數病例會產生水泡現象。

老人常見腳部問題「腳癬」(Photo Credit: Herbal Home)
[造成原因]
一般足癬係透過接觸感染部位或碰觸到環境中的癬菌進而傳播,像是夏日裡常有人造訪的游泳池、道館、及沐浴間等我們會不著鞋接觸地面的場所,是常見有癬菌的區域,換言之也是傳染行為好發處。同時,足癬也可能透過動物傳播。
[預防改善]
預防來說,下面的行為是應該避免的:
- 光腳行走於公共澡堂浴室地面
- 腳趾甲留過長
- 穿著不合尺寸或腳型的鞋子
- 襪子沒有每日更換
如果不小心受到感染,應該謹守以下動作:
- 盡可能保持雙腳的清潔與乾燥,並在擦拭雙腳時以不同毛巾進行
- 利用外敷式抗黴菌藥根治,如你我熟知的金黴素便是一種
常見腳部問題 2、拇囊炎
沒有聽過?換個詞語你可能就瞬間領悟:拇指外翻、拇趾滑液囊炎,時常會造成患者腳趾關節增大的現象。
[造成原因]
多數的已知拇指外翻案例,後天造成者佔約一半。多數案例乃因日積月累慢慢形成的,外力的壓迫使大腳趾關節往第二腳趾靠攏進而迫使骨骼結構發生變化並產生骨性隆起。這種骨性隆起會慢慢變大,最後可能造成穿鞋或走路會痛。

老人常見腳部問題「拇囊炎」(Photo Credit: Cone Health)
任何人都有機會得到足趾外翻,但較常發生在女性身上,主因在於不少女性喜穿著又緊又窄的高跟鞋,這類鞋子時常因為美觀而將腳趾頭擠壓在一起,因而易引起足趾外翻,讓症狀惡化並帶來疼痛。
[預防改善]
如果要預防不希望拇指外翻找上身,最重要一點、也是最簡單的一點,就是:購買有正確楦頭的鞋子,減少鞋面對腳趾所造成的壓迫或因鞋型不正確所造成站姿或行走姿勢不正確時帶來的壓力。像目前常見的厚底高跟鞋或一昧追求楦頭過窄的皮鞋,都是造成拇囊炎的幫凶。
若症狀在初期,透過換鞋能紓緩病徵所帶來的不適感,減少趾囊腫進一步惡化;若可行,可以衣物毛巾包覆冰塊對患部施以冰敷,減緩發炎狀態。若已經出現明顯的大拇趾擠壓第二腳趾者,應及時使用拇指外翻矯正器進行矯正。
如果已經到達會影響平日行走的程度,應考慮採用手術方式或訂做專屬的矯正鞋弓墊來減輕疼痛及不舒服的感覺,以達到骨頭重建及軟組織平衡。這部份應該洽詢專業醫師取得進一步的建議。
常見腳部問題 3、緩衝缺乏
事實上,不只是面部,我們的雙腳也有大量的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存在。當他們減少時,不適感便會增加。
[造成原因]
隨著年齡增長,人體膠原蛋白與彈性蛋白的再生速度開始慢於流失速度,漸漸會造成腳底板開始變薄,進而造成行走時的不適感。這樣的不適感,便是來自原本行走時擔任緩衝的脂肪與蛋白不足而致使的現象。
[預防改善]
換雙正確的鞋子吧!讓更適合腳型並有降低行走雙腳壓力的鞋子幫你改善情況,是最正確的第一作法。坊間也有如補充膠原蛋白、甚至注射脂肪於腳底板的作法,但現在依舊未有直接的醫學證明,所以從鞋子改換是最保險的一種預防改善方式。
常見腳部問題 4、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是一層網狀的結締組織,範圍自腳跟延伸至五根腳趾,提供支撐與緩衝(吸收地面反作用力)的兩大功能。當你有下面幾個現象時,便代表足底筋膜炎可能已經找上門:
- 按壓腳跟處會產生疼痛
- 早上起床腳著地後,腳跟會出現刺痛,經走路後痛感會緩解
- 久站或行走過久後,腳跟會出現疼痛
- 將腳拇趾向後扳時,腳跟會產生疼痛
[造成原因]
正常來講,足底筋膜會因日常人體運動產生微小撕裂傷,但血液養分會適時修補傷口,維持足底筋膜健康。但是年老退化或運動過度時,肌肉、肌腱、與韌帶會不堪負荷,足底筋膜便須承受多餘衝擊力,使得足底筋膜纖維化,血液進入的門檻加高,時間一久,足底筋膜炎症狀便開始出現了。

老人常見腳部問題「足底筋膜炎」(Photo Credit: Orthopedic & Balance)
最常見的足底筋膜炎肇因為:
- 退化因素
- 穿著不合腳的鞋子
- 足部過度承重
- 長時間站立或行走於不平坦路面
- 先天結構異常
至於你可能會好奇為何痛點常發生於腳跟,主因是人體大約 60% 重量均落在腳跟,所以這部位也是足底筋膜最易受損處。
[預防改善]
要預防或改善足底筋膜炎,可參考下面幾個方式:
- 選擇合適的鞋子與鞋墊
- 減少進行長時間站立或行走的運動,如:登山
- 減少對足部造成高衝擊的運動,如:籃球
- 降低重量負荷,如:提重物、體重過重
- 避免運動過度;運動後可採冰敷方式降低不適感
如果發炎情況嚴重,一些市售的發炎藥都能有效抗炎。但這始終是採用藥物,最好能透過像是更換鞋子等較積極方式改善。
常見腳部問題 5、鐵鎚趾
提到常見銀髮族腳步問題,「鐵鎚趾」不會是可以漏掉的一個環節。通常,鐵鎚趾好發於大腳趾外的其他四個腳趾頭第一或第二關節腫大,腳底韌帶收縮進而使腳趾彎曲向上弓,腳趾成 “錘頭”。

老人常見腳部問題「鐵鎚趾」(Photo Credit: Bruyere Foot Specialists)
[造成原因]
除了極少的案例,絕大多數形成鐵鎚趾的原因均為長時間穿著錯誤的鞋子,進而造成腳趾頭關節過伸。
[預防改善]
基於多數鐵鎚趾大部份不會產生疼痛,建議以每日對趾頭做完全伸直的伸展運動,並立即開始改穿寬楦或前足空間舒適之鞋子以改善腳趾在人體運動時受到的壓力。
若是趾頭關節彎曲面已因摩擦開始產生繭,可考慮用矽膠趾套或墊片減輕不適感。如果變形情況已經相當嚴重,就醫是必然的手段。
常見腳部問題 6、關節炎
掌管人體運動行為,連接骨頭與骨頭間的區域,便是關節。外觀上像是包覆兩塊骨骼的油包(其實回想一下吃雞腿時的軟骨就大概能夠體會),當中有軟骨及滑液,軟骨為兩塊骨骼連接提供緩衝,而滑液則可被視為潤滑液。這個問題相信你我不陌生,週遭總會有人正被關節炎困擾著。
[造成原因]
關節炎可因肇因不同被分作 4 類:
- 退化性關節炎 ⎯ 在台灣,「退化性關節炎」在人口老化快速的台灣上是常見的疾病。年齡漸增,人體關節囊內的滑液逐漸減少,此時軟骨在缺乏潤滑及緩衝的情況下逐漸磨損,造成關節囊萎縮或骨刺生成等狀況。根據統計,60 歲以上長者約半數都有退化性關節炎問題;
- 類風濕性關節炎 ⎯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疾病,目前僅能被推斷與基因、賀爾蒙、抽菸、環境等因素使人罹患疾病。因患者自體免疫系統異常,使免疫細胞與抗體因攻擊關節而產生發炎反應,而發炎反應會導致關節組織增生,進而破壞關節結構;
- 痛風性關節炎 ⎯ 痛風關節炎便不難理解,多發生在肥胖、愛喝酒、愛吃海鮮或肉類等高普林食物的人身上。在男女發病比例上,男生遠遠較常發生在男性身上,遠遠以 9:1 的壓倒性數字 “勝過” 女性;
- 僵直性脊椎炎 ⎯ 這類關節炎推測與遺傳基因及細菌感染有關。一旦罹患,脊椎骨將逐漸黏合(骨化現象),時間一久,脊椎便會變得僵硬且失去彈性。
[預防改善]
適當的鞋子是必要的,而適量補充葡萄糖胺補充關節滑液則可達到關節保養的效果。當退化性關節炎症狀輕微時,服用葡萄糖胺並搭配適度肌力鍛鍊可有助於緩解不適症狀;但若進入中重度退化性關節炎時便不建議,應儘快諮詢骨科醫師擬定治療與改善計畫。
常見腳部問題 7、韌帶缺乏彈性
隨著歲月增長,我們的腳筋和韌帶會因為時間關係而逐漸產生過度使用的狀態。這樣會對腳步造成什麼問題?看看下面的說明就明白了。
[造成原因]
腳步的足弓彎度係基於韌帶透過伸展或收縮而成,經過長時間使用之後,原本可以自由收縮的韌帶會失去彈性,足弓彎度逐漸消失,產生平底足的現象,輕者會產生失衡狀態進而產生腳踝及其它損傷,嚴重者則會產生疼痛感。
[預防改善]
具有正確拱型鞋底的鞋子,可以降低原本全靠韌帶產生彎度的依賴。另外,透過自己在家鍛鍊腳趾頭的靈活度與腳踝轉圈運動,都能預防或減緩韌帶失去彈性的狀況。
常見腳部問題 8、皮膚乾燥
前面曾提及過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對於腳步緩衝的重要性,但是別忘記:皮膚的光滑彈性,與這兩種蛋白也有著莫大關聯。

老人常見腳部問題「皮膚乾燥」(Photo Credit: STD.GOV)
[造成原因]
人體皮膚真皮層 75% 以上由膠原蛋白組成,被業界視為皮膚的 “水庫” 和 “彈簧”,直接決定皮膚的水潤度、光滑度、與緊緻度。當腳步膠原蛋白與彈性蛋白流失速度大於再生速度時,不只前述的緩衝減少,皮膚乾燥是必然的現象。
[預防改善]
最簡單的解法,便是讓自己不缺水。換言之,定時定量的水份補充,讓 60% – 70% 是水份的人體獲得最根本、最不花費的預防皮膚乾燥方式。另外,適時適量的乳液擦拭則是另外一個可以錦上添花的辦法,一天 2 次是建議的擦拭頻率。
有些人會將皮膚乾燥直接聯結希望用現在流行的醫美形式強制身體改善,或許你能透過此類方法很快取得改善,但畢竟不是出自身體自有機制產生的改善,始終還是以調整生活習慣與改善體質的根本方式才能達到更理想也更深遠的解決方案。
常見腳部問題 9、足跟骨刺
與前述的韌帶缺乏彈性有著莫大關係,足跟骨刺常常在韌帶少了彈性之後便悄悄出現在人體上面。

老人常見腳部問題「足跟骨刺」(Photo Credit: Heel That Pain)
[造成原因]
當韌帶失去彈性而產生腳型改變之後,人體為了能讓行走輕鬆會不自覺漸漸改變行走姿勢,但這樣的改變未必是好事,因為壓力始終都在,只是應用不同的部位繼續降緩壓力。這時壓力導致的運動姿勢改變會漸漸造成足跟部受力的部位形變,便造成了水平方向的骨刺。
[預防改善]
與預防改善韌帶失去彈性的預防改善方式相同,透過正確的鞋子選擇,讓身體能以較正確運動姿勢持續運動(如:行走),降低發生率。
銀髮族降低足部問題,從正確鞋子選擇和運動開始
如果仔細閱讀這 9 個銀髮族年長者常見的腳部問題,應該不難發現要預防改善這些問題的出現其實只要做到兩件事情:
- 正確選擇鞋子 ⎯ 可能你因為職業或社交場合需要而必須偶爾穿著對人體腳部莫大壓力的鞋子以搭配穿著,但是別忘記:現在是一個衣著打扮相對開放的時代,不一定高跟鞋或巫婆鞋是唯一選擇;男性也別暗自竊喜,楦頭過窄的皮鞋也會造成傷害。嘗試選擇更適合自己腳形的鞋子,才能在現在或不久的將來擁有更健康快樂的熟齡生活;
- 適當的腳部運動 ⎯ 我們常常說『要活就要動』,但是你不一定只能選擇對腳部造成較大壓力的活動,像是前述所提的腳拇趾運動或一些在家便可以輕鬆做到的伸展運動,甚至用快走或游泳代替慢跑,都是對於銀髮族而言是很棒的運動選擇。
此處近 90% 銀髮族常見腳部問題,都能透過鞋子達到預防或改善的目標,這也是老伴兒開始開發對於拇指外翻或足韌紓壓的舒適功能健康鞋的主因。透過鞋子的選擇,你將給予自己和家人更好的行走體驗。
其實很多年長者本身都相當健康,只是因為腳疾而無法輕鬆生活,進而降低行動的意願,無法瀟洒地享受年邁時光。要想自己與家人活得更自在,從足部開始改善才能讓這些家人和自己能夠一直快樂出遊,持續與世界接軌。善用正確的鞋子幫助保護雙腳安全健康,連結內容《挑選老人鞋子原則技巧指南》,學習如何幫自己與家人挑選一雙真正適合的鞋子。
老伴兒「安全健康始於足下」專題,聚焦足部健康訊息解析與腳部安全防護,有效提昇你的長照知識觀,點擊下方按鈕前往閱讀系列內容。還沒訂閱我們的電子報?現在是最佳時刻 → 訂閱老伴兒電子報!
如果你讀完覺得內容不錯,千萬別忘記點擊頁面上的分享按鈕,把這份重要資料與身邊的親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