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將快過日本由高齡化社會衝刺超高齡社會
2011 年起,臺灣戰後嬰兒潮陸續邁入 65 歲,以短短 25 年便由高齡化社會進入高齡社會,每 7 人便有 1 人是老人。今(2018)年三月底時,內政部正式宣告臺灣老年人口突破 14.05%,達到世界衛生組織「高齡社會」標準。到了 2026,臺灣 65 歲以上比例將佔總人口 20%,正式成為「超高齡社會」。這樣的推論,來自於擁有驚人數據量可以進行評估的國家發展委員會。
從高齡化到高齡社會,臺灣只花了 25 年,當你瞭解其他國家的數據便知道有多麼令人擔心:
- 法國 115 年
- 美國 72 年
- 英國 47 年
而根據國發會所推估的「高齡 ⇀ 超高齡」8 年時間將遠遠快過於知名老化國家日本的 11 年。如果將這時間換算,是一個快上 27% 的驚人時間。
美國:2035 老年人口超越兒童
遙看世界強權的美國,預估 2035 年時國內 65 歲以上者將首度超越兒童人口數,而且屆時美國將面臨每天有 10,000 人轉為 65 歲。在這樣的情況下,生活模式不會是唯一亟需改變的環節,包括現行的工業模式也勢必需要調整。
美國退休人員協會表示,人口結構的改變將使得 “打造全齡宜居生活環境” 顯得異常重要,不只公共政策、社會組織、和職場文化需要進行改革,大家都注意的商業模式和市場開拓也必須儘快進行優化,才能搶得先機。
加拿大:2026 奪下超高齡社會身份
面對來勢洶洶的超高齡化,早在 2015 時國內老年人口超越兒童人數的加拿大現在已經積極投入改變,透過策略創新希望帶動社會整體改變,以因應預估將於 2026 到來的超高齡社會。
面對這些已成可被預期的現象,加拿大啟動了各環節的調整:
- 改善勞動力短缺 ─ 鼓勵包含老年人在內的成年人投入就業,解決老年人失業問題
- 開發滿足需求的老年人數位產品 ─ 公私部門致力發展相關產品並商業化
- 推動社區/加提護理機制 ─ 紓緩醫療院所壓力
- 加強高齡者社交連結度 ─ 強化社區成為支持高齡者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在地支撐
- 提供照顧老人者實質財務協助 ─ 通過家庭照顧者稅收抵免和補貼方案
老無可避免,健康變老才是重點
既然老是我們人類造訪這個世界必經的過程,那麼如何讓自己以健康的狀態走完全程將會是必須的課題。WHO 針對老年生活方針提出建議:
唯有打造一個適宜晚年生活的社會環境才能讓人們健康地變老
當人類經過童年、少年、青年、壯年四階段後來到老年時,因生理機能已經數十載使用而產生疲乏退化,這時老年人要維持生理和心理健康,所在的國家是否能夠提供健康無憂的環境將是各國政府應從現在開始努力的課題。
(資料來源: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