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選老人鞋子原則技巧指南:平衡感加強,防跌率提高

Share on e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twitter
健康安全始於足下,如何保護雙腳才能確保銀髮年長者行動力與意願度。雙腳尺寸型態會隨年紀增長,所以我們挑鞋時也不能一個原則走天下。如何以符合長者需求的原則技巧找出最適合的鞋子,成了你我都不能忽略的課題。這一則內容報導將從挑選老人鞋子的原則到實際技巧一一揭密,讀完你也能輕鬆為自己與家人挑出合心水的那一雙鞋子。

Table of Contents

長者應慎重選擇保護腳部的鞋子主要原因

承認吧:不少長者都秉持省吃儉用或習慣等心理因素而不願意在保護自己雙腳的鞋子上多下一點苦功、多投一些金錢。如果你夠精明,心裡算盤稍微打一下,你就會看見必須仔細閱讀這篇報導的主要理由:

一雙好鞋子帶來的好處遠遠高於原本的售價

無論是安定感、自信心、平衡度,甚至降低跌倒機率,這些都能省下不少日後的金錢時間等重要資源。如果你正打算開始為自己或家人挑選一雙真正可以發揮效益,讓我們一起先從觀念校正開始,再進入到實作練習的部分吧。

腳,隨著年齡改變

不用懷疑,我們的雙腳會隨著年齡改變,無論是形狀或尺寸。隨著腳的狀態改變,自然我們挑鞋子時的原則與考慮因素也必須做出改變:

  • 足部變寬、變長
  • 因使用年數或疾病而產生腫塊或膨脹
  • 腳底扁平化
  • 腳底板緩衝作用的彈性蛋白流失
  • 皮膚更乾燥
  • 因疾病或走路姿勢不良而產生的問題
  • 骨質更脆弱

這些改變在《從腳看年齡:15 個腳部反應的衰老化訊號現象你中幾個?》有相當詳細的說明,想要深究的讀者可點擊前往閱讀。

挑錯老人鞋子帶來很大影響

西班牙拉科魯尼亞大學(Universidade da Coruña)在 2015 於 Brazilian Medical Association’s Journal 發佈了一份受訪者平均年齡八十歲的足部改變研究,主旨是為了找出年長者足部與對疼痛忍耐度之於穿錯鞋子的關係。根據該報告,他們獲得一些重要的訊息:

  • 83% 老年人沒有選擇正確的鞋子;
  • 這個年齡階段的長者常常選擇的鞋子其實都是不適合現狀(負面影響)的鞋子;
  • 71-87% 長者因為肥胖症、糖尿病等不良疾病而更加擔心可能誘發腳部疾病。

這份研究只是給了我們一窺究竟有多少年長者一直用著錯誤觀念挑選鞋子的輪廓。那麼,當選錯鞋子時除了前述擔心追加腳部疾病的心理壓力外,還有其它負面影響嗎?當年長者忽視腳部改變而長期穿著錯誤的鞋子時,可能造成:

  • 指甲形變、細菌感染
  • 腳癬(俗稱 “香港腳”)
  • 腳部形變
  • 背部疼痛

腳部問題事實上可不少,前往閱讀我們的另一篇內容《用這 2 招預防改善 9 個常見銀髮老人腳部問題與原因》,深入瞭解腳部隨著年齡與穿錯鞋子時會造成的問題。

認識鞋子結構

在繼續談到挑選適合銀髮族長者的鞋子之前,先認識鞋子結構能夠幫助到我們在後面章節裡更能掌握必要資訊:

挑選老人鞋子:認識鞋子結構

鞋子結構 (Shoe Image Credit: Yuketen)

  • 鞋頭 - 腳背保護
  • 鞋面 - 包覆腳背
  • 鞋帶/魔鬼沾 - 提高穩定度
  • 鞋舌 - 保護腳背
  • 後踵護片 - 包覆保護後跟
  • 後跟護套 - 穩定支撐後跟
  • 內底 - 提供緩衝吸收與適度增加摩擦
  • 夾底 - 穩定支撐
  • 外底 - 抓地止滑、緩衝

挑老人鞋子時應掌握的原則

要開始挑選適合年長者雙腳的一雙鞋子時,掌握下面原則,能幫助你更快在多如牛毛的鞋子堆裡更快找出適合自己的商品。

熟齡友善改造指南
小預算大改變,從觀念開始。免費指南,開放下載

思考使用者需求,不要希望一雙打通關

無論是你準備幫自己挑選、或幫年長的家人挑選鞋子,請務必緊記這一點:

從使用者角度出發,不要有一雙走天下的觀念

有一句俗語:『送禮要送到心坎裡』,挑鞋時也是如此。不要只想到美觀,應該更進一步思考幾點,才能確保即將選擇的鞋子能夠 100% 契合使用者的需求:

  • 使用者的體力和性格 - 如果鞋子的使用者是一個依舊體魄強健且樂愛運動的人,那麼朝向戶外鞋或慢跑鞋方向尋找就是不錯的選擇;相反地,如果使用者是一個偏好室內活動或傾向多行走的人,那麼能充份給予行走體驗的鞋子便是一個重點;
  • 使用環境 - 想想這雙鞋子主要用於什麼樣的情境,是用於日常都會區行走的柏油路面、PU 材質的運動跑道、室內空間、亦或泥濘居多的山林小道?將這樣的環境條件列入思考,才能更進一步因地制宜為使用者提供更好更安全的使用體驗。

選購鞋子之前,不妨多向賣方(無論線上或線下)提出你的詢問,相信賣方人員相當樂意為你的疑慮解答。

選擇正確適合長者的材質應用與鞋子設計

我們不需要徹底瞭解鞋子結構,但有一些關鍵必須知道才能在選購適合老年人的鞋子時做出正確選擇:

鞋前要微翹微寬、鞋中要韌度夠、鞋後要比鞋前高

對於銀髮族而言,鞋子的前、中、後段有不同的重點需要,看懂原理,用理解代替死背。

鞋前:微翹降跌倒、微寬輕鬆行

因為人體工學原理,當我們做出坐下或站起的姿勢改變時,身體會自然前傾。除了最好可以在身邊提供額外支持點的安全扶手或支撐點(如:拐杖),應挑選鞋子前端為微微翹起的鞋型,提供行走或快走時腳部接觸地面時的吸震效果,也降低因肌力不足產生的跌倒機率。

挑選老人鞋子:注重設計的品牌通常會將鞋前設計為微翹,以符合人體工學

品牌通常會將鞋前設計為微翹,以符合人體工學

另外,當年歲增長後,腳部會變長、變寬,所以鞋子應盡可能選擇寬楦頭設計的型號,才能符合腳部的改變。

鞋中:韌夠防翻船

所謂 “翻船”,意指腳部因著地那一刻時形成類似船翻一邊的不正常狀態,因而導致腳部筋骨挫傷或扭傷。鞋子中段應擁有足夠韌度,才能應付日常行走需要的支撐力,避免 “翻船” 狀態發生。

老人挑選鞋子:鞋中段應足夠韌度,降低腳翻船機率

鞋中段應足夠韌度,降低腳翻船機率 (Image Credit: Heiden Orthopedics)

鞋後:鞋後比鞋前高,行走狀態一路好

對於銀髮族而言,鞋子後方應該要比前方高,而不是完全平底的鞋形。前高後低的鞋形設計,則完全不建議。

有些時候,年長者依舊有皮鞋或休閒鞋(無論男鞋或女鞋)的需要。部份女性常講:『年輕時便一路習慣穿著高跟鞋,要我穿低跟鞋還真不知道怎麼走路』,避免因跌倒而造成健康危害,建議應著低跟鞋才能盡可能降低跌倒機率。比較建議的高度是少於 3cm 的鞋跟,讓腳的姿勢能維持在一個平衡狀態。

鞋底材質與軟硬度

穿著有較厚與較軟鞋底的鞋子時,年長者平衡感知度會降低。當人體穿著此類型鞋子時,須要用到更多的肌肉運動以維持平衡,對於肌力已不如年輕時理想的年長者來說是相當不利的因素。所以,選擇薄而硬的鞋底(非與腳部接觸的鞋內鞋墊)反而比較不失真地將路感透過肌肉神經傳導回腦袋裡,進而改善腳部姿勢與優化平衡。

吸震防滑

前面的腳部改變裡提過腳部緩衝減少與皮膚乾燥的問題,那麼吸震與防滑成為年長者挑鞋時必須重視的問題。

那麼,鞋底材質應該是什麼材質比較好?應該先找出究竟我們需要 “止滑或滑行”。這一點,讓我們放下面一點再討論,先來看看一份關鍵報告。

Gard G. 與 Berggård G. 於 2005 在 NCBI 發佈一份針對鞋底在鞋子何處能產生防滑作用的調查顯示,最好的作用點在鞋跟部位,而最好止滑材質則為斜度 10° 的橡膠,能夠提供人體與地面較大接觸面因而提供更好的止滑效果。

問題就出現了:如果我是一位雙腳已經不夠利索可隨時抬起腳邁開步伐的人呢?那麼,止滑未必是你尋找的效果,因為你可能希望鞋底能在適當時候可以幫助自己可以在地面更順心地滑行。雖然這樣的比例不多,當出現這樣情況時,止滑功能反而可能增加無法邁開步伐的長者跌倒機率,因為會被太過黏著的狀態導致自己絆倒自己的危險。

換言之,你仍舊應該以使用者真正的需求為依歸,才能找到正確的鞋子。

鞋墊的舒適度與穩定度

近年已經開始陸續有強調可改善自體感知和降低跌倒的鞋墊產品推出市面,算是科技造福年長者的實際案例。這類產品在邊端處會稍稍提高,藉以提供額外的平衡感至人體,降低跌倒發生的可能性。另外,鞋墊舒適度則是另外一個你應該注意的點,畢竟舒適度決定了年長者與這雙鞋願意共處的時間和希望一起探索的距離長度。

鞋子重量不宜太重

淺而易見,當你的肌力已不如過往,過重的鞋子壓根不應該被放在選項中。重與不重,依舊應該視實際使用者的需求與狀態判別,畢竟一位 180cm 的男性和 150cm 的女性對於「重」的感受通常是不相同的。

包覆性重視

究竟,何謂 “包覆”?「腳背」須被舒適地全包覆、或不少於一半的覆蓋;腳後跟應有鬆緊帶設計的鞋款取代脫鞋,強化穿著時的穩定感,降低因鞋子脫落而絆倒的可能。

4 個實際幫長者現場挑選鞋子的技巧

挑選老人鞋時,用上這些技巧,更快在現場展現你的 “PRO” 度,才能挑出真正適合自己與家人的鞋子。

在傍晚時間挑選試穿鞋子

許多人會發現,每每一到傍晚就有下肢水腫的感覺。所以,如果你預計要到現場挑選鞋子,最好也挑傍晚時間,才好挑出即便腳部呈現最大尺寸狀態時依舊合適的鞋子。

每次購買新鞋前應該重新丈量腳型尺寸

既然雙腳會隨時間改變長度與寬度,那麼每次選購新鞋之前重新丈量一次自己的雙腳便成為了必須做的環節:

挑選老人鞋子:每次購買新鞋前應該重新丈量腳型尺寸

每次購買新鞋前應該重新丈量腳型尺寸 (Image Credit: Footfiles)

  1. 丈量時建議採站姿,因為那是平日你穿著鞋子站立或走路時最接近的狀態;
  2. 為避免造成意外,如果身邊有其他人可以協助丈量並繪於紙上最好;
  3. 若家中沒有量腳器,便應在白紙上完成描繪腳外輪廓,再以卷尺或布尺量清長度(腳拇趾最前端至腳跟)和寬度(楦頭處與腳跟處)。

手眼並用,觀察感受

在開口要求銷售人員為你拿出適合尺寸之前,花一點時間仔細感受觀察中意的鞋型設計是有必要的。

首先確認鞋子設計是否有符合前面提供的原則,如果沒有,再考慮其它雙吧!觀察時,建議將鞋子置於水平面上查看,如地面或材質不具彈性的椅子上,獲得最客觀的結論。

再來,請在 “合理範圍” 內測試扭擰程度(建議在自己測試前先取得店員同意,或由店員在現場測試給你看),包括腳拇趾的活動度和鞋底的軟硬度,這些都會影響鞋子穿著的舒適度與安全度。

靜心試穿,細細感受

試穿鞋子是一次完全認識新鞋子的好機會,包括穿上鞋後的重心著落點或實際鞋型與雙腳的契合度,都能透過試穿感覺出來。很主觀,但如果懂得仔細感受,是很直觀認識這雙鞋子的機會。

試穿時,應在平日最常走路的地形上感受,像是水泥地、磁磚地、或柏油路;若因店規限制,便盡可能選擇非地毯舖設的地面感受,更充份接收透過鞋子傳遞回來的路感回饋與實際行走的感受。

不要只是站著,嘗試多做一點姿勢的改變,像是坐下、起身、走路、蹲下(如果擔心安全,最好選擇旁邊有扶持點處蹲下)等不同動作,細細感覺每一個改變鞋子裡雙腳的感受。

時間如果允許,盡可能將試穿時間拉長,因為有些時候你穿進去的當下會因為現場氛圍或人員壓力而有不同感受,讓自己雙腳盡可能與試穿鞋子多多相互適應,直到確認這雙鞋就是你自己在尋找的既舒適又符合健康照護的鞋子為止。

適合長者安心穿著的市售舒適健康鞋型推薦

老伴兒整理幾個符合前述原則的市售舒適健康鞋型,讓你在線上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雙健康好鞋。

室外健康功能鞋

SKECHERS – GOWALK 4

Skechers Go Walk 4 輕量化、高彈性、高透氣,易穿脫設計,對於有膝蓋、髖關節、或腳部關節炎的銀髮族用戶而言是不錯的選擇。這雙鞋在用戶採取自然行走時,提供不錯的鞋底弧形支撐、緩衝度、及彈性。在楦頭上採取了較寬的空間設計,給予用戶更好的活動空間。

 

 

這雙鞋為中性設定,沒有限定於男性或女性,能提供更好行走或慢跑的體驗。鞋子有多色可選,而鞋墊更有著理想的緩衝度,對於膝蓋能提供更有效的紓壓能力。

PROPET – WASH & WEAR SLIP-ON II(女性限定)

談到找出一雙適合女性長者長時穿著的鞋子,怎能錯過 Propet 的這雙 Wash & Wear Slip On II 呢? - 打從設計階段便強調穿著舒適感的全鞋設計,並強化地面附著能力,確保消費者能安全地移動到目的地。只要你想要,隨時可以與這雙鞋在你喜歡的地方開展一段小練習而不用有受傷的顧慮。

這雙鞋除了強調穿著舒適外,更重要的是:這雙鞋可以直接用洗衣機洗!對於重視鞋子清潔度和美觀度的人而言,這雙鞋絕對能虜獲你的心。

NEW BALANCE – MEN’S/WOMEN’S 577

對於喜歡皮革又不想犧牲美觀度與舒適度的人而言,New Balance 的 577 鞋款可以說是一大福音。你可能不知道,其實 NB 在美國是不少足專科醫生推薦的運動鞋品牌,因為這個牌子相當強調穿著舒適度與安全,這在一般運動品牌而言是相當少見的 DNA。

挑選老人鞋子:廣受美國醫師推崇的運動鞋品牌 NEW BALANCE

受美國醫師推崇的運動鞋品牌 NEW BALANCE

我們前面講過應該要重視包覆性和透氣性,這雙 NB 577 在這方便便有著相當程度的表現 - 不僅包覆透氣,而且皮革的韌度更能提供穿著者額外的支撐力。寬版型的設計,更讓這雙鞋子在國外高齡者間廣受好評。

MERRELL

喜愛戶外的使用者對於 Merrell 一定不陌生,當然在這個單元裡也不會缺席。不過此品牌在設計給男性或女性有著不同的系列,所以在標題上並沒有指出特定鞋款。基於容易穿脫與輕量化等基本原則,我們推薦此品牌旗下幾個現售鞋款:

  • 女性 - Women’s Encore Braided Slide Q2
  • 女性 - Women’s Gridway Moc
  • 男性 - Men’s Encore Rexton Slide Vent AC+
  • 男性 - Men’s Jungle Moc 2.0

HUSH PUPPIES

來自美國的 Hush Puppies 在休閒鞋界算是一把手,穿著的舒適度與安全度自然不在話下,更重要的是來自老伴兒內部同仁的實際購買經驗:耐用度也相當高。基於品牌旗下符合前述原則的鞋款太多,建議有興趣的讀者可造訪 Hush Puppies 臺灣官網或門市選購。

訂閱老伴兒電子報
帶給你最有立場、有深度的資訊內容

室內健康功能鞋

AYUMI OPEN MAGIC II 室內鞋/健康鞋/功能鞋

這一款鞋子對於要求裡外行走都能擁有全時安全的用戶來說,是相當有保障的選擇。當許多人關注著室外行走的安全時,我們在《認識長照程咬金:老人跌倒後遺症與嚴重性》明確指出過,臺灣國民健康署統計:

「老人跌倒」發生在自己住家的比例高達 44.4%

換言之,室內空間更容易為人輕忽潛藏的危險性。Ayumi Open Magic II 不僅採取光觸媒材質製作,更貼心地以魔鬼沾作為提供用戶可以安心穿脫的全開式設計。穿著時不僅給予完整的包覆和兩點支撐,鞋底更有著止滑設計。清潔方面,這雙鞋同樣給予用戶很方便的清潔方式。

 

 

身為現在亞洲之最老(報導指出預計 2060 臺灣將超過日、韓、港成為亞洲第二老地區),日本設計製造的產品 DNA 自然最適合希望提高家中行走安全的使用者選用。

銀髮族應避免穿著的鞋子類型

有一些鞋子類型在身體狀態仍屬年輕時可能是扮著的好幫手,但對於年歲較大的銀髮族而言則應該避免,以降低意外傷害發生機率。這裡簡單列出幾個你應該敬而遠之的鞋型:

  • 尖頭鞋/靴:如果你是牛仔靴或巫婆鞋的愛好者,這一點很有可能是晴天霹靂。但是,真是 Say Good-Bye 的時候了。這類尖頭造型的鞋子會導致你的腳趾頭緊縮、甚至交疊,進而造成疼痛。嘗試以方頭或圓頭的鞋子或靴子代替,給予腳趾頭更多的活動空間;
  • 鞋跟高於 3cm:這一點相信有詳細閱讀前段的各位不陌生 - 越高鞋跟,跌倒或翻船風險越高。這個高度原則,同樣適用於厚跟或細跟的鞋型;
  • 鞋紋不足的鞋底:部份運動品牌推出一些鞋款,對於身處顛峰狀態的人而言沒有問題,但對於肌力與平衡感都漸漸下降的銀髮族便是一大危機;
  • 拖鞋/無跟鞋:即沒有提供腳後跟支撐點的累鞋,這類鞋子穿脫容易卻無法提供行走時必要的包覆感與安全;
  • 厚底鞋:如果平衡感本身便不好,厚底鞋絕對是你的天敵鞋型。不只路感回饋不清楚,加高的鞋底也容易造成腳部扭傷,好看但潛在危機度很高;
  • 過度破舊/損耗:鞋子設計製造時本來的意圖便不是讓你可以穿一輩子。過度過度破舊損耗的鞋子失去原有的支撐與緩衝,非但無法提供預期的保護,更有可能成為意外的幫凶。

安全健康,始於足下

絕不穿著過度耗損或柔軟的鞋子,這是銀髮族挑選鞋子時的第一重點。穿著鞋子,我們要尋求的就是穩定的支撐與保護。

挑選老人鞋子 - 先求舒適安全,再盡美觀挑選

挑選老人鞋子 – 先求舒適安全,再盡美觀挑選

看完老伴兒準備的挑選鞋子原則與技巧,重點為你重新整理如下:

  1. 舒適是王道 - 這是最主觀的觀察點。一旦鞋子穿著不舒服,那麼再多原則或技巧也是枉然。先確保使用者能充份感受到穿著鞋子的舒適感,再談其它;
  2. 尺寸很重要 - 確保雙腳都能有足夠活動空間地穿著鞋子。太大,因尺寸不合而跌倒的潛在危機不會少;太小,小至腳部腿部痠疼、大至病變或形變等長期影響都會陸續發生;
  3. 鞋型定一切 - 從鞋高到鞋底,鞋型決定能夠提供的穩定度、包覆感、與安全性,慎選鞋型才能確保鞋子提供預期的保護與行走信心。

挑一雙好鞋,提供雙腳保護、信心鞏固、吸震防滑、額外支撐,千萬別將年輕時的喜好套於銀髮年長者身上作為選擇鞋子的標準。站在使用者角度出發,以銀髮族的實際身體狀況、性格、和使用情境,才能真正挑出一雙適合的鞋子。

如果你喜歡這篇內容,邀請點擊螢幕上的「分享按鈕」與周邊親友分享這些有用資訊,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4.1 8 票選
Article Rating
關注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全部留言
Share on e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