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裡的養老觀念
「養老」一詞(或行為)可能比你以為的來得有歷史,而這樣的觀念在中國文化裡可謂 “根深蒂固” ─ 對於孝親一直存在於文化基因裡的中國來講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無論是出自《孟子・萬章》的『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或十三經中主闡述儒家孝道觀念的《孝經》,都有著相當大的篇幅講述著孝親的重要性,足見「孝」之舉足輕重。
以《孝經》而言,便為中國第一本將「忠」與「孝」進行連結的書籍,認為有孝道之人才能盡到忠的本份,更將「孝」之於不同身份者的重要性影響。
以文化底蘊來看,全世界最有機會將養老制度設計更為完善者應為具有中國文化的民族。或許亞洲裡除了日本以外的國家針對此範疇的專研起步較其他地區為晚,但若能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加緊努力,相信憑藉存在於基因裡的文化底蘊結合現代的進步觀念與實際情勢,我們同樣有機會成為其他國家取經的對象。
值得現代人借鏡的中國歷代養老制度
中國最早養老制度可回溯至早於秦國的周朝時期,自此之後你幾乎都可以在各實力強盛的朝代裡看見由國家高度推動的養老獎懲制度,甚至在民間也可以看見各個逐漸具備現代養老院的蛛絲馬跡。
這裡,老伴兒將帶你走過多個不得不知的歷代措施與制度,讓你看見更多未來在臺灣更成熟的養老制度。你可以透過點擊下方朝代直奔該朝代的範例,或者你也可以細細品味走過每一個朝代情勢需求下產生的養老智慧結晶:
- 周朝(B.C. 1046 – B.C. 256)
- 先秦時期(早於 B.C. 221)
- 漢朝(B.C. 202 – A.C. 8)
- 南北朝(A.C. 420 – A.C. 581)
- 唐朝(A.C. 618 – A.C. 907)
- 宋朝(A.C. 960 – A.C. 1279)
- 明朝(A.C. 1368 – A.C. 1644)
- 清朝(A.C. 1368 – A.C. 1644)
看完後,相信你也會開始對於養老話題在文化裡能扮演的重要角色更有觀念。
周朝:不同身份不同養老獎勵
早於先秦時期的周朝,開始出現中國歷史上初具規模的養老制度。對於如何養老,不只規定被明確地定義,而且對於身份不同者也不盡相同。對普通百姓來說,國家為了讓子孫更好地贍養老人,施行家有老人的家庭可減免徭役(包含兵役、夫役等幫國家無償勞動的服役)的政策。
另外,若原為官員在正常退休後可享有較平民退休更好的待遇,是為「致仕」,這也是初在周朝發現的養老制度之一。
先秦:重視老者的生活起居
先秦時期是最早將養老問題納入制度的朝代。《禮記・王制》裡寫道:
五十異粻,六十宿肉,七十貳膳,八十常珍,九十飲食不離寢。
這段話的意思為:家中 50 歲老人應吃細糧,60 歲老人吃肉,70 歲老人宜增副食,80 歲老人吃饕餮珍饈,90 歲老人在床前飲食時則應有其他人服伺在側。在那一般民眾生活物質貧乏的年代裡,通常家中比較好的食物多供給家中老人食用。
同時,《禮記・王制》更寫道:
八十者,一子不從政。九十者,其家不從政。廢疾非人不養者,一人不從政。
明確載明若家中有 80 歲以上耆老,則兒孫中可有一人不需服徭役;如果有 90 歲以上老者,則全家都可以不服徭役,此即為『八十者,一子不從政;九十者,其家不從政』的說明。
那個年代,將「孝」由觀念正式轉化為可被依循的制度。
漢朝:獎懲雙管齊下
對於贍養老人,漢朝有著相當嚴厲的規定要求,更為確保養老制度的落實,規定不贍養老人者必須在鬧市執行死刑並曝屍示眾,足見那個時期贍養老人不只是一個自發性行為,更是必須執行的命令。

鳩杖是古代年老證,圖為鳩杖首 (Photo Credit: 盛世收藏)
另外,「鳩杖」則是貫穿整個漢朝的一個制度。最早源自於漢高祖劉邦將鳩杖贈予老人作為辨識年齡的區隔化證明,應得享國家的所有為老人家而設的福利,其他國民更應以禮待之。有學者將鳩杖認為是 “中國最早的敬老愛心卡”。從史料和考古發現來看,給老人「賜杖」制度在漢朝被正式確立。
姑且不論史學家對劉邦心狠手辣有諸多批評,但相對地,漢高祖也為後世做出「尊尊」的美好示範。
南北朝:最早養老機構成立
中國最早養老場所的雛形出現於奴隸社會。據記載:
夏后氏養國老於東序,養庶老於西序;殷人養國老於右學,養庶老於左學。
這裡的「序」和「學」就是夏商時代的最初養老機構,同時兼有教育下一代的職能。回望現在全球各地因應高齡趨勢而生的人才培訓學院風潮,無疑是回到最初歷史裡便有的機構水平。
在家庭養老、宗族養老、或公益養老覆蓋不到之處,南北朝時期領先前朝創建了福利性質的國家養老機構。當時剛傳入中國未久的佛教帶來了 “佈施” 觀念,信奉佛教的梁武帝在建康建立「孤獨園」,專門收養孤兒和貧困孤寡老人,被不少學者視為是中國歷史上首度出現國家設立的養老機構。
同時,南北朝對於孤苦無依的老人也有另一套制度補強,在北魏時推出「存留養親」制度,讓老人有子孫養老送終,此制度被沿用到清代。存留養親是指當犯人直系親屬年老,但家中沒有其他人可以贍養老人時,非犯重罪的犯人將被允許通過一定程序得到從寬處罰,讓這些老人不會因為無子嗣在旁照料而孤獨終老。
唐朝:外在政策、內在風氣,養老蔚為盛行
歷經前面幾個朝代,唐朝因為國力強盛,更加注意養老事宜,為中國帶來前面各朝代未見的高峰時期。此時,唐朝社會裡已普遍養成「善待耆老」的良好風氣。不僅繼承前述的「賜杖」辦法,更將「免稅」視為鼓勵民眾善待家中老人的手段之一。大致上,我們可以透過內在性與外在性兩個面向看到唐朝善待銀髮族的明確跡證。
外在政策:賜杖、免稅、補給、不遠遊
唐朝非但沒有捨除前朝的規矩,反而持續執行並加大力度。不僅給予老人許多生活用品外(據《唐大詔令集》記載,80 歲以上者可獲米二石和綿帛五段,超過 100 歲人瑞則可拿到米四石和綿帛十段),更明定家中雙親若在世,子女不得遠遊,更不可存私房錢。
這些政策,無一不是為了盡可能照顧到每一位老人家的權利與生活品質。相較今日的世界,好像古代唐朝反而更文明了一點。
內在鼓勵:色養老人
政府端出台不少鼓勵政策,此時的社會風氣也更趨「善待耆老,陪其終老」的走向。在這個大唐盛世裡吹起了一股良好的社會風氣「色養」:
子女不僅要在生活起居上照顧和贍養老人,而且要在精神上保證老人的心情愉悅
簡單來說,即要讓老人家時時有好心情,隨時有好臉色。「色養」風潮裡認為,奉養父母時要和顏悅色,不可以讓銀髮老人不開心,而這通則可見於普通民眾或官宦人家。

唐朝鼓勵色養老人 (Photo Credit: 3PNG)
究竟可做到什麼程度?在唐代時期,如果兒媳婦無法 “色養” 公婆,甚至可以成為丈夫休妻的理由。
除了前述的兩面向外,唐代同樣有出色的銀髮社會福利機構。不只民間養老機構隨處可見,國家更在長安設置「悲田院」專門收養貧窮、無依靠老年乞丐,專人負責該機構之後勤供給,而佛教寺院則負責具體管理。
看了一看,有沒有任何人也想回到唐朝過過那令人輕鬆自在又國力盛強的尊老盛世呢?
宋朝:信仰教義帶來的養老高峰
眼看各朝歷代的養老重視,篤信佛教的宋朝時期怎可能會落人後?養老高峰在這個世代裡迎來歷史上的養老高峰:
- 養老院興起:不只民間養老院不斷開設,政府共襄盛舉地先後在汴京(今河南開封)設東、西福田院,專門收養孤獨有病的老年乞丐,供給口糧和零用錢;到宋英宗年間,又增設南福田院和北福田院。前述唐代佛教寺院為此類機構管理者,在宋朝時則由政府接回管理,皇室供給銀兩。
- 宋代官員熱衷慈善事業:多個知名官員積極投入養老目的的慈善事業,如蘇軾在杭州城內設立養老院,救濟貧困老者。
- 侍丁制度:有 80 歲老人的家庭可免納家庭成員的身丁錢(人口稅),並免除其中一名男丁的服役義務。
- 宗族養老系統雛形:自古,宗族救濟便已經存在,到宋朝後宗族福利開始制度化。北宋時期,以家族為中心而設的義莊雛形開始出現,不僅對於族內的貧弱老人直接施以物質救濟,更教導宗族子孫如何贍養雙親,對於族內其他老人也應敬重有加,施以援助。最先開始此雛形者係為人熟知的官員范仲淹。范氏義莊創立後,宋朝士紳紛紛仿效,成立義莊贍養族人。不過宗族養老的盛世並非為宋朝,而是在以宗族治世的清代。
- 中國歷史上最健全的福利制度:現代國家的福利制度多為「搖籃到墳墓」,但宋朝的福利制度實為「養胎到祭祀」,甚至超越今日的許多開發文明國家。即便當我們身後的祭祀,同樣可以獲得宋朝政府撥款。
明朝:官員任職就近奉養父母
明代對 60 歲以上老者制定了更為完備的養老政策。這樣的現象,不只與社會發展程度有關,也與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寒親身經歷民間疾苦有著莫大關聯。

養老在明朝:官員任職就近奉養父母
- 官員可就近任職以便奉養父母:朱元璋深知政府官員的言行具有社會風向標的意義,所以不斷思索如何為孝敬父母的官員創造條件,以創造典範進而影響到社會上養老的風氣。因此,朱元璋准許官員在此前提下請調至他地,以便奉養父母;遇有無法將父母接到身邊伺奉的情況,朝廷甚至允許這些官員將把工資分作 2 份,一份由自己領取,另一份則由父母住地附近官府撥放給父母供養老之用。
- 孤老可在養濟院頤養天年:明代初期,朱元璋下令全國各地建立集收容和養老功能於一身的「養濟院」。明代法律明定:「凡鰥寡孤獨及篤疾之人,貧窮無親依靠,不能自存,所在官私應收養而不收養者,杖六十;若應給衣糧,而官吏克減者,以監守自盜論。」。
- 充份照顧老人:對於老人來說,相信明太祖朱元璋應該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英明君王。洪武十九年,朱元璋發佈詔令,80 歲以上貧窮老人,每個月能拿到五斗米、五斤肉、還有酒;而 90 歲以上老人待遇更加優厚。另外,為了讓 70 歲以上老人能安度晚年,朝廷允許老人家的一個兒子免於服役。
時至明代中期,整個國家對老人的尊重達到全新高度:當老人破百歲時,國家必須給這些老人訂製高級華美的服裝,並給予國家獎勵和榮譽。這樣的動作,為當時全社會樹立了一種尊老、愛老、養老的風潮和氛圍。
清朝:養老法治完備有效
清朝明確將 “以孝治天下” 置入在政治綱領高度上,是繼漢代以後中國歷史上尊老敬老的另一個高潮。
清代曾頒佈一部移風化俗的綱領性文件《聖諭廣訓》,並在全國進行廣泛宣傳。此文件第一條便以孝義為開端:
敦孝弟以重人倫
足見清代統治者對孝的重視。作為宗法社會時期的一個典範,清朝統治者認為「孝」是維持國家、社會、家庭穩定發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不只這樣認為,在相關獎懲福利政策上也作出了相應的配套措施。
在清朝以前朝代所執行過的優老政策,在清代無一缺席,不僅沒有缺席甚至還更加完善化,如:存留養親制度續存、延續明代養老院制度、與普濟堂內老人每人每月可領糧食六斗與柴鹽錢百文。
另外,我們也能透過《大清律例》看見清朝對於棄養老人者有多麼嚴厲懲罰制度:孩子貧困而不贍養導致父母死亡的,要按照過失殺人的刑罰,判處兒子杖一百,流放三千里。
從方方面面看,不難看出這不只是民心之所向,更是國家穩定的基礎。歷代統治者清楚這一點,但現代的領導人怎麼看呢?
[註] 如相關歷史的時間或引用有誤,歡迎於下方提出,讓老伴兒資訊能長時保持正確的投遞
歷朝各代養老制度帶給我們的觀點
走過這些朝代,不知道你是否也發現了一個重點?
有態度才有制度,必獎賞也不忘懲罰
透過這些制度,相輔相成地讓社會形成風氣,促使養老氛圍顯得更為理所當然,才有可能逐步發展出更完善的生態系統。
透過前述部份朝代施行的養老尊老制度,老伴兒整理數個重點如下:
充份了解善用養老的各種可能機制
截至目前,養老機制不跳脫四種結構:
- 國家養老
- 社會養老
- 宗族養老
- 家庭養老
小至家庭、大至國家,中國古代善用了各種關係團體為養老提供高度的認同性和正當性,當這些機制能夠被充份應用,才有可能產生不停歇的正向漣漪,為社會架構出完善的養老環境,老有所依,而被依者也能盡心盡力,引此為傲。
國家政府須肩負火車頭角色,帶頭改變
從最早的先秦到近代清朝,沒有一個擁有良好養老環境的朝代是不由國家政府帶頭改變。唯有領導者重視養老、擁有戰略性高度思維,推動體制改變,才能讓養老的環境日益改善。諸如安全扶手這類輔具的補助政策,便是一個很好的範例,幫助銀髮族能夠降低跌倒機率。
拋磚引玉,獎懲政策並施
現今科技發達,在你我周遭有著不少的「影響力中心」─ 可以是產業裡的專家,能夠是動態觀察的達人,也會是社群媒體上的一個網紅。這些人因為擁有高度的能見聲量,若將之運用於推行尊老觀念和養老運動,當然能進而擴散到細化後的閱聽族群,產生將尊老視作蔚為風潮的改變。同時,政府應同時擁有「獎賞」盡心敬老與「懲罰」不敬棄養的兩手政策,才能讓壞的現象改善、好的現象持續。
星火燎原,才成風潮
現代的我們,擁有比過往更多將資訊散播出去的機會。只有少數族群討論的議題很難成為眾人追捧的風潮,這一點可以由你我開始作起,更常吸收相關訊息、更多觀察養老動態、更加將尊老養老實踐在生活中。當政府與影響力中心火車啟動後,你我必須搭上這一班車,才會產生順勢推力,幫助實踐養老烏托邦。
或許中國歷代的養老制度未必如現今完善,但不要忘記時代背景的差異性,包括那個年代裡不便的通訊與交通,卻依舊能在全國各地引起一波波的從善如流。其中的必要,透過這些重點無疑盡數披露無疑。
有態度才有制度,才有心安銀髮烏托邦
走過中國數千年,我們看見了各個朝代對於養老、親老、尊老、優老的努力,從一開始的雛形走到最後一個皇朝清代,即使在清朝國力已無力回天時也未曾放棄此一範疇的努力。身為 21 世紀的今天,我們又豈能無視這塊必須的社會風氣呢?
不只政府要員必須具備相關的知識與願景,一般民眾如你我更需要擁有信念和同理心,一起站在相同方向的改善列車上,才有可能逐步將「安心養老」從新聞議題轉為你我都能朗朗上口的話題,真正實踐養老烏托邦。
看完中國歷史令人激賞的各種養老尊老制度,不知道是否有激發出什麼想法?您可於本文下方留言處說說自己的看法,與其他網友一起挖掘更多可能。如果你喜歡老伴兒的文章,千萬別吝嗇按下按鈕與親友分享。